現在網路上流行一種說法,可以用維生素D的單位來判斷維生素D屬於活性還是非活性的,而事實上,由於食品標示法規的關係,在食品包裝上的營養標示中,維生素D的標示必須同時以國際單位(IU)及微克 (μg)來表達,因此我們並沒有辦法從單位來判斷產品中維生素D的活性與否。 維生素D的含量可以以國際單位(IU)及微克(µg)來表達,其換算方式為:1微克(μg)=40 IU 維生素D。舉一個實際的例子,當我們攝取200IU的維生素D,經換算後相當於5微克(µg)之維生素D3。
參考衛服部公告的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(DRIs),各年齡層之維生素D建議攝取量如下: 0-12個月之嬰幼兒每日建議補充10微克(µg);1-50歲族群每日建議補充5微克(µg);51歲以上族群每日建議補充10微克(µg)。
維生素D屬於脂溶性的維生素,它與水溶性維生素最大的差別是,它需要更長的代謝時間,因此短時間的大量攝取或許不會有明顯的副作用,但若長期過量食用,可能會造成身體的負擔。參考衛服部公告的維生素D上限攝取量(Tolerable Upper Intake Levels,UL),建議0-12個月之嬰幼兒每日補充不宜超過25微克(µg);1歲以上族群每日攝取不宜超過10微克(µg)。上限攝取量的定義為,即使長期攝取,對健康族群中絕大多數人都不致引發危害風險,對最敏感者的危害風險也極低;逾越此上限則不良效應的機率增大。
維生素D的攝取建議 | ||
年齡 | 每日建議攝取量 (每日應攝取的含量) | 每日上限攝取量 (每日攝取不宜超過含量) |
0-12個月嬰幼兒 | 10微克(µg) (=400 IU) | 25微克(µg) (=1000 IU) |
1-50歲族群 | 5微克(µg) (=200 IU) | 50微克(µg) (=2000 IU) |
51歲以上族群 | 10微克(µg) (=400 IU) | 50微克(µg) (=2000 IU) |
日前衛福部所公告的維生素D每日建議攝取量,屬於足夠攝取量(Adequate Intakes, AI),此數值是以實驗或流行病學數據估算出的攝取量,以能滿足健康人群中每一個人為原則,因此除非有特殊疾病或是肝腎功能障礙,否則只要是健康的族群,依照此建議攝取量進行補充,方可滿足每日所需。
撰文者:李軒 營養師( 台北醫學大學 食品安全碩士 )
Chrome: https://www.google.com/chrome/browser/desktop/index.html